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正规配资炒股杠杆_正规炒股杠杆平台 > 联华证券 >
发布日期:2024-09-29 22:07 点击次数:161
喜剧电影《抓娃娃》讲述了生活在西虹市的富商马成钢(沈腾饰)、春兰(马丽饰)夫妇“不走寻常路”,希望通过“穷养”将儿子培养成才,夫妇伪装成贫困家庭,十多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今年上半年都没怎么出去跑。”天津酒商王伟给记者展示着他的微信朋友圈,往年为了开发一些新的企业团购客户,他经常到外省“活动活动”,但今年上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守家”。
今天谈及奥地利,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恐怕是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以及那些由莫扎特、贝多芬谱写的世界名曲,似乎很难将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家与曾经的欧洲霸主联系在一起。
维也纳金色大厅。摄影/读书康,来源/图虫创意
那么,曾经显赫一时的奥地利缘何会衰弱至此呢?一切都要从哈布斯堡这个地方说起。
哈布斯堡王朝的全盛
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020年,这一年,法国阿尔萨斯公爵的后裔于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修筑要塞,名为“哈布斯堡”,并以之为据点逐渐对外扩张。公元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为德意志国王,随后又夺取了奥地利与施蒂利希公国,自此开启了以双头鹰为家徽的哈布斯堡王朝对奥地利长达六百余年的统治。
通过一系列的王室联姻,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图得以进一步扩张。公元1477年,“哈布斯堡王朝”掌权人马西米连一世迎娶勃艮地公爵独女玛利,将属于勃艮第公国的法国南部至尼德兰的领地通通并入自己的领地。公元1496年,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英俊王”腓力迎娶西班牙女王储胡安娜,从此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公元1521年,马西米连的孙子斐迪南一世迎娶波希米亚郡主安妮,次年,斐迪南一世的妹妹玛利亚郡主嫁给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奥匈合组二元帝国埋下了伏笔。
1525年的帕维亚之战,开启西班牙对意大利的统治。作者/Bernard van Orley,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但就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面积冠领全欧之时,一系列围绕着宗教的纷争却将帝国逐步拖入深渊。一方面,王朝需要在东欧和地中海对抗以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的进攻;另一方面,德意志等地的宗教改革也令笃信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与新教贵族势同水火。前者令西班牙在“地理大发现”中积累的财富被迅速掏空,而后者则促成了普鲁士等德意志新教诸侯的崛起。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哈布斯堡王朝虽然丢失了西班牙的主体部分,但依照1713年的《乌得勒支条约》,哈布斯堡王朝依旧可以保有西属尼德兰
(今比利时地区)
、那不勒斯王国、撒丁尼亚和米兰公国的剩余部分,以换取其对法国波旁家族拥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
1713年《乌得勒支条约》。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凭借着奥地利、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三块核心领土,哈布斯堡王朝依旧雄视整个德意志地区。在此后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普鲁士虽然一度想要挑战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威,但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双方选择了握手言和,并与沙俄一同联手瓜分了波兰。
为了缓和西线局面以继续控制奥属尼德兰和意大利北部的诸多邦国,哈布斯堡王朝选择与法国波旁王朝联姻。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段婚姻却为哈布斯堡王朝带来了兵连祸结。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仅奥地利公主连同丈夫路易十六一道成了阶下囚,其领土奥属尼德兰的去留更是首当其冲。
奥属尼德兰被侵占的“国仇”和巴黎民众处决奥地利公主的“家恨”,令哈布斯堡王朝与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历届政权展开了连番恶斗,结果是先在公元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一败涂地,被迫自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随后更在公元1810年不得不将公主玛丽·路易莎许配给拿破仑以求得和平。
拿破仑与路易莎的婚礼。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奥地利公主对法国皇帝而言似乎是一个诅咒。迎娶了玛丽·路易莎之后,拿破仑的事业便开始走起下坡路。先是在西班牙深陷游击战的泥潭,后在远征沙俄的战役中一败涂地。此时,哈布斯堡王朝看准形势,及时与这位东床快婿割席,成功在莱比锡之战中将拿破仑逼到被迫退位的绝境。
梅特涅的“红利”
虽然在金融层面上,英国是对抗拿破仑的绝对主力,但滑铁卢战役后的欧洲却并不以英国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拿破仑帝国的瓦解,普鲁士再次强势崛起,成为莱茵河流域的主宰。哈布斯堡王朝则在意大利北部和多瑙河两岸重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度重获自由的波兰再度臣伏于沙俄大军的铁蹄之下。
为了重新划分各国的势力范围,英、俄、奥、普、法五国于维也纳召开会议。奥地利外交长官梅特涅趁势大展拳脚,这位以强烈的保守观点和政治态度而闻名的人物,强烈反对革命和自由主义,在他看来,自由主义是一种合法化的革命形式,并坚持认定“君主专制是唯一适当的政府制度”。
梅特涅画像。来源/宋学鹏、张俊编《世界名人》
在梅特涅的推动下,奥地利与英国、普鲁士和沙俄建立了联盟。同时欧洲列强同意在未来发生争端或革命时共同出兵,一起讨论解决方案。由于梅特涅在这个架构中起到主导作用,所以维也纳会议也被称为“梅特涅系统”。
不过,“四国同盟”之中,相较于英国所提倡的“集体协调”制度,手握数十万大军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招数更为传统和直接,利用盘桓于维也纳的机会,他暗中串联了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执意打造一个军事同盟。为了彰显自身所代表的正义性,这个完全秉承弱肉强食原则的组织打造了一个“君权神授”的金字招牌。
俄、奥、普三家联合坐庄的“神圣同盟”,在成立之初可谓风生水起,包括路易十八在内的欧洲各国君主无不表达希望加入的殷切之意。而奥地利也狐假虎威的在中欧重新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鉴于恢复神圣罗马帝国已不可能,奥地利仿效拿破仑,在德意志地区建立邦联。
德意志邦联的疆界和神圣罗马帝国在拿破仑称帝前相若。但经过拿破仑多年的征战和兼并,属邦数目已少于40个,远少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200个。各属邦联合防卫,组成邦联联军,共同维护美因茨、卢森堡、拉施塔特、乌尔姆和朗道等城邦。邦联议会设于法兰克福。奥地利皇帝则为名义上的元首。
德意志邦联的范围,其中黑色为普鲁士王国,红色为奥地利,绿色为其他成员。来源/维基百科
德意志邦联的建立,表面上看是重塑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德意志共主地位,而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德意志地区的民众愈发要求变革。操控着德意志邦联的奥地利,自然而然地成为进步分子眼中的障碍。梅特涅对此则采取高压措施,在他看来,德意志地区的青年运动不但会动摇奥地利在当地的权威,还会激起奥地利帝国内部的匈牙利人与斯拉夫人的独立倾向。为了压制这些危险趋势,梅特涅于1819年通过德意志邦联议会发表《卡尔斯巴德决议》,关闭青年会社,压制支持自由的传媒,并限制学术自由。
有趣的是,这一时期的普鲁士虽然同样竭力遏制国内的进步思潮,但这个曾经穷兵黩武的国家,经济上却不断追赶着英法的脚步。1818年,普鲁士展开了大踏步的税务改革,曾用于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关税很快只剩下进出口跟过境税,基本食品与原料甚至免关税。
由于德意志诸国之间复杂的领地划分,一些部分或完全被普鲁士王国国境包围的小国,为了减免过境税就必须加入普鲁士的关税体系。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公国很快便成为第一个加入普鲁士关税区的公国,其他小国紧跟其后,1829年,普鲁士与巴伐利亚-符腾堡关税组织签订条约,黑森-卡塞尔和萨克森也分别在1831年和1833年加入了普鲁士的关税同盟。
整个德意志地区在经济上日渐统一之时,奥地利却不以为然。因为梅特涅对贸易不甚上心,在他看来,普鲁士的做法只会损害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正是在其因循守旧的思路之下,奥地利决绝独立于普鲁士所建立的关税同盟之外。
站在奥地利人的角度看,梅特涅时代无疑是一个盛世:帝国没有进行过任何大型战争,也没有实行任何激进的改革,而通过一些政治上的小修小补,统一了奥地利境内各式各样的法律制度。至1843年,奥地利人口达到了3750万,城市化也在奥地利东部地区发生,光是维也纳的人口就达到了40万。尽管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奥地利出现了巨额赤字亏损,但奥地利帝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清了大部分负债,保持了稳定经济,还达到了几乎平衡的预算。
但梅特涅的这些成就与德意志其他地区工业化的发展相比,却显得太过单薄。普鲁士主导下的关税同盟令德意志首次成为一个财政贸易整体,迅速建立起交通运输体系,修建了道路和铁路;对外贸易也有了扩张,1834年到1842年间,除奥地利外的整个德意志地区进出口额翻了一番,关税收入从1200万塔勒
(德意志邦国货币单位)
上升至2100万塔勒,资本积累进程从此开始。1853年到1857年间,德意志至少筹得了2000万英镑来建筑铁路,还开设了一批新银行,资本规模达3000万英镑。
被踢出“德意志”的后果
1848年以后,施瓦岑贝格接替梅特涅成为奥地利国务大臣,这位新生代的奥地利政治家随即改弦易辙,决定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却不料一次次被普鲁士拒之门外。怀着“不带我玩、谁也别玩”的心理,欲加入同盟而不得的奥地利还是费尽心思来破坏这一同盟。为了不让奥地利得逞,普鲁士拉近了自己附近坚持自由贸易的国家的关系。于是,汉诺威和奥尔登堡以极佳的条件于1852年加入关税同盟。为了稳住奥地利,普鲁士也主动与其签订协议,承诺将在1860年后同意奥地利加入关税同盟。
然而,就在奥地利满怀期待地准备加入关税同盟后凭借自身的经济体量抢占主导权时,其在意大利北部的势力范围却遭到了撒丁王国的觊觎。1848年,趁着“欧洲之春”的革命浪潮,撒丁王国联合教皇国和那不勒斯内部的革命者发动“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要求奥地利割让以米兰为中心的伦巴第公国,并放弃对威尼斯的宗主权。
此时的维也纳方面正因为匈牙利的动荡而焦头烂额,面对来势汹汹的撒丁王国,一度想要退让,关键时刻,曾参与过莱比锡战役的奥军老将拉德茨基挺身而出,于库斯托扎和诺瓦拉两度击败了撒丁王国的军队,最终不仅使撒丁王国不得不暂时收起一统亚平宁的野心,更令维也纳城内的大小贵族自诩江山永固,愈发不思进取。
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自作聪明地选择了作壁上观,并在胜负已分时对沙俄展开背刺。殊不知,此举不仅得罪了沙俄,也未能真正讨好英法两国,反倒是撒丁王国积极对沙俄宣战,并派出15000名士兵参与到英法及奥斯曼帝国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围攻之中。
撒丁王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的表现虽然并不抢眼,却也成功跻身到战后折冲樽俎的大国博弈之中。借着与英法乃至敌对的沙俄外交人员的接触,加富尔成功地使上述三国分别做出了在未来撒丁王国与奥地利发生冲突时保持中立的背书。
1859年,在加富尔与拿破仑三世达成共同对抗奥地利的秘密协定之后,撒丁王国与法国联手对伦巴第的奥地利驻军发起进攻,同时,撒丁王国的加里波第亦率领自己组建的“阿尔卑斯猎兵团”深入敌后,不断打击奥地利军队的侧翼,最终令本就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军队一败涂地。
奥地利军队在前线节节败退,令德意志诸国的舆论为之哗然。一方面,奥地利终究是德意志大家庭中的一员,焉能让法国豢养的意大利人如此欺负;另一方面,眼看撒丁王国击败奥地利后便有一统意大利之势,让渴望归于一统的德意志人民难免生出几分艳羡的心理。利用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同仇敌忾,奥地利开始鼓吹“二元同盟论”,即奥地利和普鲁士分别作为南、北德意志的领袖,共同组成一个囊括整个大德意志地区的政治共同体。
可惜,奥地利的如意算盘最终被刚刚上任不久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所识破,他公然阻止普鲁士国王参与所谓的“公侯之会”,以避免普鲁士被奥地利捆绑在大德意志地区的范畴之下。此后,俾斯麦更逐步通过外交运作,开始了武力统一德意志的进程。
油画《柯尼希格雷茨之战》,反映普奥战争。来源/德国历史博物馆
随着1866年奥地利在奥普战争中战败,德意志邦联正式解体,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与此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无奈之下,奥地利国家的弗朗茨·约瑟夫通过与匈牙利贵族协商,在1867年组成一个共主邦联——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的成立看似稳住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基本盘,却也埋下其全面崩塌的种子。第一任匈牙利人的首相安德拉西为了解决奥匈在意大利的领土缺失,调转矛头,将侵略的目标转移至孱弱的奥斯曼帝国身上。奥斯曼土耳其在此时是一块巨大的权力真空地带,故奥匈帝国想取奥斯曼而代之,让自己成为巴尔干半岛的新主人。按照《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于1878年8月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统治了三十年后,于1908年10月正式并入帝国。
这块叫“波斯尼亚”的地方最终成为奥匈共管的“直辖领”,税收会直接交给中央政府的财政部,奥匈双方的政府都没办法动到税款。为解决这个复杂的情况,一些维也纳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克罗地亚以及南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合并,升级为帝国的第三个组成部分,以斐迪南大公最为积极。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当地克罗地亚人更加亲近奥地利,而非匈牙利,组成三元帝国的话可以变相削弱匈牙利的权力。
不过,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的这一举动也造成它和沙俄的严重对立,自誉为东正教的守护者、想要光复君士坦丁堡的沙俄无法修复和奥匈的关系,从此,两国在巴尔干半岛上展开长期的外交博弈,最后,德意志帝国也在此冲突中屡屡偏袒奥匈,促使沙俄更加依赖和法国联盟来面对德奥同盟,间接引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奥匈帝国骑兵装束。来源/(英)乔纳森·诺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
随着战事对奥匈帝国的日渐不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力也迅速下降。1918年10月18日,哈布斯堡王朝试图通过建立联邦制来取得各方势力的支持,却不料开启大崩溃的序幕: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随后建立了匈牙利民主共和国;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则加入罗马尼亚王国;加利西亚地区被波兰和乌克兰瓜分;其在巴尔干的领土则并入了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奥匈帝国已然四分五裂。值得注意的是杠杆式投资股票,肢解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最初目的,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奥匈帝国的解体,不但无助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反而只会使这个地区的局势更不稳定。不过,这一切已然无关紧要了,基于封建家族领地而拥有辽阔疆域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经不复存在,奥地利也自然无法重新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
奥地利沙俄梅特涅哈布斯堡普鲁士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Powered by 联华证券_正规配资炒股杠杆_正规炒股杠杆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